让古诗词走进群众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3-03-26浏览次数:34

中国是个“诗之大国”。古典诗歌(古体诗简称古风)是中国国粹,近体诗(格律诗简称律诗)是粹中之粹。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诗词文化,是我们老一代的历史责任。可惜如今一些新烦琐派,故弄玄虚,把前人留下的优秀遗产传走样了,把格律诗平仄规则扩大为古风基本要素,把格律诗复杂化了,规则太繁琐了,使广大群众望而生畏,敬而远之。这是如今古诗词脱离群众的重要原因。为了让古诗词走进群众,本人略述拙见如下,不当之处请读者专家指正。

一.取消烦琐派附加给古风诗体的平仄规则,还古风体之自由。古风本来面目是自由体,无任何限制,基本要素只一个——押韵,这是古风本质属性。字数不仅五、七言,而且有四、六、八、十及杂言体,句数不仅有四、八句,而且有六、十、十二乃至长句;韵脚可平押可仄押,而且长诗中间可以换韵。自由体古风,群众喜闻乐见,好学易懂,夸大点说,无师也可自通,有些不识字的村夫,也能顺口溜出几句,其内容贴近生活,贴近实际,贴近群众。可是,自从格律诗兴起,有些烦琐派诗人卖弄渊博,把格律诗一些烦琐规则加入其中,并成为当今诗坛主流,而原来的自由体古风靠边站了,上不了正统《诗集》“书刊”大雅之堂。古风半格律化,使古风的本质属性变种,由一个押韵要素又增加一个平仄要素,使原来的古风变成半格律古风,增加了写作难度,限制了写作古风的自由,脱离了广大群众,同时它也限制了时代诗句的创作。总之,还古风自由体本来特色,是让古诗词走进群众的必由之路。

二.近体诗(下称律诗)格律的求正宜简化。国务委员诗人马凯“求正容变”文章中讲格律诗求正“五定”中的第三项“字有定声”,就是指律诗要讲平仄格律,不讲平仄格律,不叫律诗。所谓求正简化,就是诗人传承格律时,要抓住重点,减少重复。如一般教材“正格”讲格律诗的格律有十六种基本形式,即五言绝句四种;五言律诗四种;七言绝句四种;七言律诗四种。在讲解每一种形式时,还要举出若干个古诗人作品范例,费时、费力、难学、难记,令人望而生畏。我认为其实十六种基本形式的核心就是四个律句,即:

①平起仄收:平平平仄仄,

②仄起平收:仄仄仄平平,

③仄起仄收:仄仄平平仄,

④平起平收:平平仄仄平。

这首五言绝句中的律句,⑴⑵⑶⑷排列组合变化,可分别再组成另外三种形式,即:

平平仄仄平,仄仄仄平平,
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,
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
仄仄仄平平,平平仄仄平,
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
上述五言绝句形式,每两首重叠,即是五言律诗的基本形式。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,前面加上两个不同声调,即可变成七言绝句或七言律诗,例如五言律诗平平仄仄平,句的前面加上两个相反的声调仄仄成为仄仄平平仄仄平,即成为七言律诗(律诗要有对仗句)。牢牢把握上述这四个核心律句,熟记这四个核心律句间粘对关系,就可以运用自如。第一句一上口,二三四句即可脱口而出。这种精简集中传授法省时省力,重点突出,好学好记,简单省时,颇受初学诗律者欢迎。

再比如:在基本律句中,具体某个位置的字,平仄发生变动,即出现所谓拗句时,书本上长篇大论拗救方法,说在什么情况下,半救半不救,什么情况下直救,什么情况下他救或对救等等,太复杂,难学难记。唐代有识诗人,为减少拗救繁琐办法,总结出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的拗救口诀,比之烦琐派拗救法,简单易行。在大诗人王力著作中也承认,这个口诀对于初学诗律者有积极作用,只是他又说了一句“不完全”,就成为烦琐派圣旨,不敢越雷池一步。所谓“不完全”指什么呢?说“一三五不论”,易触犯孤平、三连脚大忌。请翻开“唐诗三百首”看看,那些大诗人们作品哪一个恪守这一规则呢?!破孤平、三连平(仄)这一规则的佳作何其多。至于说“二四六分明”有错,更无道理。众所周知,每个律句中的第二个字是声眼,不能变动,如果变动了,就会犯失粘或平头的大忌,从而改变了律诗的属性。至于四(五律)、六(七律)位置的字发生变动时,用其前面的第三(五律)、第五(七律)字位置互换拗救之即可。如,五律平平平仄仄句,三四字位置互换即可拗救成为平平仄平仄句;仄仄仄平平,变动成仄仄平仄平拗救句。这两个拗救句都在格律允许范围。如此简单一句话,本来与烦琐派的拗救法是异曲同工,为什么非要后人弃简就繁呢?据说是为了“框起后人而不伤及古人”,真令人啼笑皆非!

三.扬弃格律诗规则。这里借用一个哲学术语。所谓扬,即发扬、继承;所谓弃,就是放弃或废弃。格律诗繁琐规则,有八忌,即:平头、上尾、失粘、律无仗、孤平、三连平、三连仄、合掌,在这八项中,我认为前四项都涉及格律诗本质属性,平仄粘对韵是格律诗精髓,缺一不可,不能变动,所以要继承和发扬;而后四项与格律诗本质属性无关,并且它已成为创作时代题材、时代诗句的绊脚石,应该彻底废弃。

最后希望大诗人们,走进群众,了解群众中爱好古诗词者有多少?都是哪个年龄段的?你就会发现,其中爱好近体诗的青壮少年人寥寥无几!作为老一代传承人应该猛醒,认真读读马凯同志“求正容变”文章!我认为“求正容变”是格律诗永葆生命活力的条件,是格律诗当今时代复苏复兴之路。不“求正”,格律诗就会夭折或变种;不“容变”,格律诗就不能发展,就不能与时俱进,就必然边缘化。这不是杞人忧天,这是事实!